歷史久遠的祝樓 由於坐落在黑茨河北岸

解讀百家姓祝姓。歷史久遠的祝樓,由於坐落在黑茨河北岸。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五位,人口約一百三十六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85%左右。

歷史久遠的祝樓 由於坐落在黑茨河北岸

祝姓起源之祝樓

位於黑茨河北岸,隸屬太和縣洪山鎮,因古時候有多處樓房院落而得名,全村有300多户人家,均同族、同姓。

樓院始建於明代,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原先有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處院落,東南院、西北院及南牌坊早年毀壞,西南院於1948年因一場大火而倒塌,東北院文革期間雖然遭到破壞,部分建築構件被拆掉,但整體完好,後因建洪山大禮堂及祝樓村中學用磚才將主樓和東西廂房拆除,前客廳因當時有人居住未被拆掉,80年代初,因兩家房主人翻蓋新房拆除了前客廳,部分磚雕、木雕等建築構件用在了新建築上被留存了下來,一塊堂匾用在了門板上。現殘存牆體一段,為大青磚壘砌,牆厚約60公分,縫隙為糯米汁滲草木灰澆灌,中間為鬆散夾層,概為保温防潮之用。

村內青灰色碎磚爛瓦隨處可見,時代特徵明顯,幾個散落在草叢裏的青石鼓又大又高,不同於常見的清代扁石鼓,太和縣境內很少有。村內的兩口老井早已乾涸,但遺址還能看到。據村裏的老年人介紹,明代由祝姓人家從山東遷到這裏,原村名為“李瓦房”,後蓋起了樓院才改名為“祝樓”,蓋樓院用的磚是用秫秸(高粱杆)燒的,磚燒好後幾百個人排成隊從1公里外的窯後陳莊南地的窯場傳過來的,樓院主人家的祖墳在2公里外的倪邱鎮“文同寺”一帶,可見當時樓院主人的地多和富有。

祝樓村周圍的地名也能見證它的歷史悠久與樓院存在,南園頂、南牌坊、西莊户、東窯場、東西南北寨牆、寨海子、寨門口、東敵樓等,全村老少人人皆知。

祝樓,由於坐落在黑茨河北岸,古時候交通便利,水土肥沃,人們生活富庶,當時一個村莊有多處樓房院落,在皖北地區也不多見,據説在明代有萬畝良田者,可得到皇帝題字嘉獎,不知祝樓村現存的“勤貽堂”牌匾出自何人之手,祝樓村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需要挖掘和整理,留存下來的一些建築構件已很稀有,需要很好地保護,不然的話稍縱即逝。

陝西也有祝氏後人,商洛,西安都有分佈,商洛市洛南縣洛源鎮祝氏家譜記載明代末由洞庭湖遷徙而來,現有約一二百人,當代字輩有“萬”、“幫”、“建”,現存家譜6本有幾本已經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