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伏氏家族事蹟與經學研究

解讀百家姓伏姓。看漢代伏氏家族事蹟與經學研究。伏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與台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十四位門閥。

漢代伏氏家族事蹟與經學研究

伏姓文化之家族事蹟

“儒士”階層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儒士”作為政治和文化的參與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隨着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與政治的結合日益緊密,並逐漸發展成為經學。

隨着經學在學術的發展,經學的傳授由注重“師法”轉而注重“家法”。

及至東漢,各家又分別以“家法”傳授,家學大抵先在父子兄弟間相傳授,然後傳授弟子。

因此,在漢代尤其是東漢,家學是貫穿家族文化傳統的主線,在這條主線下,家學累世相傳逐漸形成了累世經學,即史籍所載之“傳父業”,“修父業”。

其傳授雖時有間斷,但基本上能延續數代,形成經學世家。

在通經致仕的漢代,廣大士人為了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積極入仕,通經與入仕相結合,累世經學逐漸地發展成為累世公卿,由此形成了若干經學世家。

漢代伏氏自秦博士伏勝,迄於孝獻皇后伏壽,經兩漢,歷十六世,約四百三十餘年。

自始祖伏生起,累世經學,代為帝師,位至宰輔,世卿世祿皇室貴戚。

伏生所傳《今文尚書》與其後世所傳《齊詩》“伏氏之學”,都在兩漢學術史及後世的儒學研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文章第一章概述伏氏家族事蹟。

介紹伏姓起源,追溯其姓氏歷史以及兩漢伏氏世系,兼論伏氏家族所處齊魯之地學術文化氛圍及伏氏與兩漢政治的淵源,其家族成員累世經學,位至宰輔,有東武“伏不鬥”之稱。

本章介紹代表人物的政治經歷和貢獻並同時闡釋了伏氏家族消亡的過程和原因。

秦漢之際的伏生是東武伏氏發展成為經學世家高門大族的關鍵人物。

伏生精通《尚書》,曾任秦博士,伏生於秦術亂世保護文化典籍,以所學《尚書》教授齊魯之間,開創《今文尚書》學,為中國文化的傳承發揚做出巨大貢獻。

文章第二章對伏生個人生平經歷及反映其學術思想的《尚書大傳》進行研究闡釋的同時對《今文尚書》在漢代的師承流傳情況也進行了簡要介紹。

伏氏家族後代延續了伏生傳經授業的傳統,世傳《齊詩》伏氏之學,出現了一批聞名於當世的學者,本文對其着作及其中藴含的學術思想進行闡釋。

文章也介紹了兩漢《詩》特別是《齊詩>發展狀況及學術特點。

以上為第三章內容。

文章最後對伏氏家族累世經學並長盛不衰的原因進行了探討。

累世經學從而成為經學世家包括政治文化兩個發麪,官吏隊伍的儒學化、經學化,既是漢代最高統治集團藉助儒家經學來統一思想,加強思想統治的一個重要步驟,又是儒學廣泛傳播和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

由於政治利益的誘惑,傳授、研習儒家經典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經學迅速繁盛起來。

同時封建君主的個人提倡,政治力量與經學的聯姻。

漢代選官制度以及君主帝王的個人學術偏好是其政治原因,經學的傳承與發展是其文化主線。

本文從東武伏氏家學發展史與兩漢經學發展相互關係入手,重點探討東武伏氏的家學發展狀況以及其歷經兩漢而長盛不衰的原因,並在此基礎上揭示伏氏家學在兩漢經學研究中的重要價值及兩漢經學發展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