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阮氏祖祠以及入明與遷徙過程

解讀百家姓阮姓。福建三明阮氏祖祠以及入明與遷徙過程。阮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後,以國為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30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89位。阮姓在越南是全國最大的姓氏。

福建三明阮氏祖祠以及入明與遷徙過程

阮姓文化之福建三明阮氏

一、源流

阮姓出源有三:

(一)阮氏為皋陶氏之後,以國為姓。

據《通志?氏族略》載:“阮氏,商之諸侯,國在岐渭之間。周文王侵阮徂共見於詩,子孫以國為氏。”

(二)阮氏出自偃姓,為屬皋陶之後。

據傳,皋陶生於曲阜,偃姓,其後裔中有人以阮為姓。

其他姓改姓阮

(三)據《南史》載,東晉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

阮國為商朝時的諸侯國,位於岐山與渭水之間(今山西涇川縣)。周文王滅阮後,阮國的子民以國為姓。所以説,陵姓的最早發源地在山西。山西的太原是阮姓的第一個郡望地。西漢時,阮姓已進入河南,並以陳留(今河南開封)作為主要的聚集地。據《阮氏族譜》載,阮肇(諱龍,字吾之)為陳留阮氏的始祖。阮肇有2個兒子:長子阮伯杜,官至司馬,生有三子(士薦、士會、士叔);次子阮唐杜有二子(祖衍、祖衡)。

三國時,陳留阮氏發展成為當地名門望族。的阮瑀(即祖衡)為着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阮瑀之子阮籍是三國時魏國的名士,着名的“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先是在魏國元老重臣太尉蔣濟的幕府中任尚書郎,後來曹爽輔政,又召阮籍為參軍。

曹爽被誅後,司馬懿任命阮籍為從事中郎。司馬懿死後,相繼輔政的司馬師、司馬昭也都先後任命阮籍為從事中郎、尚書郎、參軍、從事中郎等職,負責掌謀劃和文翰之事。阮籍同時是着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作《詠懷詩》八十餘篇”。他蔑視禮教,常以“白眼”看待“禮俗之士”;不滿司馬氏集團的所作所為,以放浪佯狂,表示抗議。

與阮籍齊名、世稱大小阮的還有他的侄兒阮咸。音樂家阮咸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琵琶,歷官散騎待郎,相傳因他善彈一種四弦琵琶,而將此種樂器稱為阮。西晉“永嘉之亂”後,作為晉代門閥世家的阮氏受到了很大沖擊,被迫隨晉室南渡,徙至江南一帶。阮士薦的長子阮德汝之子阮元一(字思周)遷居湖廣。阮咸也遷居江南。阮成(字仲容),登進士,任揚州同知,升南昌刺史,舉家移居南昌。阮肇的第十世孫阮仲恭(字大賓)出任刑部郎,寓居西藏山寺左,後遂居於此;第十三世孫阮大彰官至太守,遷居福建的莆田。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江左的阮彌之奉政入閩,任晉安郡太守。他在任上“教稼牆,興學校”,治閩惠政,深得百姓稱頌。元嘉十三年(436年),阮彌之病逝後,諡“忠惠”,欽賜祭葬,建有“忠惠阮公祠”。福建阮氏作為陳留阮氏南遷世家之一,其後裔分衍於福建的龍溪、晉江、莆田、寧德、建陽以及福州府轄下長樂、古田、羅源等地。至唐、宋,阮姓族人已大規模遷徙至浙江、江蘇、江西、福建等省。元代,福建的阮豐道進士及第,出任海南文昌縣正堂,後落籍於瓊,為海南阮氏開基始祖。清代始,有部分沿海地區的阮氏族人遷徙至台灣等地。阮姓在台灣姓氏人口中列第93位。

阮姓在長期遷徙和發展中形成的郡望地有:太原、陳留;主要堂號有“竹林”等。阮姓在中國姓氏人口中列第189位。阮姓的分佈,據有關學者的研究結論是“兩晉南北朝以前阮氏主要聚居陳留郡,之後大批南遷,形成了以河南、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為中心的三大聚居地,使得南方阮姓人口遠遠多於北方。”

二、入明與遷徙

宋代時,邵武一支阮氏遷居建寧縣;建寧阮氏其後裔分佈在建寧縣城關等地,人數不足千人。同期,榕城(福州)一支阮氏遷徙至尤溪沈南,後開基於厚地(現台溪鄉蓋竹村)。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厚地阮氏開基於尤溪十八都陳坑底(今溪尾大寧村)。

南宋寶佑三年(1253年),阮彌的後裔阮忠二自福州遷居尤溪水南。元泰定三年(1326年),其次子阮成二從水南遷居尤溪台溪蓋竹村。台溪阮姓主要分佈在蓋竹的上洋、後洋、雙山等地。

明代時,阮文富從綏安淨安堡雙溪遷居寧化城上進賢坊官圳上。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因山洪暴發,房屋盡圯,阮文富移居興善裏上畲嶺窠莊場,後又轉徙至龍下里南坑,為阮氏入寧開基始祖。據寧化濟村(南坑)《阮氏六修譜》載,阮忠有4個兒子:阮文富為長子遷居寧化。次子阮文貴的曾孫遷居上杭。

第三子阮文壽的3個兒子中,長子阮子仁居雙溪黃岡田,次子阮子義的後裔遷居江西興國衣錦鄉牛湖(衣錦鄉含現東村,埠頭等地)。,第三子阮子福徙居福建的永定縣。寧化濟村《阮氏族譜》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寧化濟村《阮氏族譜》以阮肇為一世祖。第十七世阮任居莆田。第十八世阮安所,唐天佑四年(907年)為歲貢,任邵郡教諭擇遷綏安左街巷。阮安所有9個兒子散居於福建各地。阮文富為長子阮一郎的後裔。阮文福四兄弟:大哥阮文富居寧西之南坑(今寧化濟村鄉境);二哥阮文貴遷居上杭之福來;三哥阮文壽居雙溪;最小的阮文德留居牛寨祖宅。

明初,阮三郎從德化樟安燕美堂遷居尤溪縣台溪鄉厚地村(今稱蓋竹村)。明正統元年(1463年),阮三郎的第五世孫阮益才遷居尤溪二十六都龍門場破石坑。阮益才的後裔孟江、孟湖又移居吳氏池崛大樓厝;阮懷八遷居南嶺崛坵。清光緒初(1875-1908年),龍門塲半嶺阮氏第八世孫阮自泰遷居中仙鄉劍溪村。

三明市有阮姓人口3677人,在全市姓氏人口中列第93位,佔全市總人口的0.14%;其主要集中尤溪縣、建寧縣。其中,尤溪縣有阮姓人口1306人,佔全市阮姓總人口的35.52%;具體分佈為:三明市區343人(其中梅列區197人),永安市216人,明溪縣171人,沙縣62人,清流縣24人,寧化縣309人,尤溪縣1618人,將樂縣80人,大田縣35人,泰寧縣23人,建寧縣765人。

阮氏輩分排列:文、紫、志、福、宇、延、祥、時、起、朝、光、勝、榮、興、紹、蒲、宗、瑞、

兆、臣、仙、澤、喜、開、太、平、華、英、賢、資、育、學、裕、錫、名、嘉。

三、譜牒與文物

(一)譜牒

尤溪中仙善鄰《阮氏譜牒》

尤溪中仙善鄰《阮氏譜牒》始修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由阮法興主持編撰並作序;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由阮應煊主持重修,增補譜序,世系圖;1990年,由阮光藏主持,聘請台溪傅成續修。

尤溪台溪蓋竹《阮氏族譜》

尤溪台溪蓋竹《阮氏族譜》始修於明崇禎辛己年(1641年),由陳鳳陛編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由第十九世孫阮順乾重修;清光緒九年(1883年),由第二十四世孫阮永類重修;民國28年(1939年),由阮德涵、阮智及重修。該譜內容有:前言、譜序、十訓、世系圖、世傳篇地形圖及山界至等。

寧化濟村(南坑)《阮氏六修譜》

寧化濟村(南坑)《阮氏六修譜》始修年代不詳。該譜載,明代時,阮文富從綏安淨安堡雙溪遷居寧化城上進賢坊官圳上,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移居興善裏上畲嶺窠莊場,後又轉徙至龍下里南坑,為阮氏入寧開基始祖。

寧化濟村《阮氏族譜》

寧化濟村《阮氏族譜》始修年代不詳。該譜以阮肇為一世祖。第十八世阮安所,唐天佑四年(907年)為歲貢,任邵郡教諭擇遷綏安左街巷。其後裔阮文富遷居寧西之南坑(今寧化濟村鄉境)。

(二)祖祠

尤溪台溪蓋竹阮氏大宗祠

尤溪台溪蓋竹阮氏大宗祠位於尤溪台溪蓋竹村三鬥,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尤溪台溪蓋竹阮氏族人還建有“時思堂”、“洋中堂”、“新福堂”、“格思堂”、“下甫”分祠。

尤溪中仙善鄰村阮姓宗祠

尤溪中仙善鄰村阮姓宗祠,又稱“龍嶺堂”,位於尤溪中仙善鄰村龍門場嶺頭崛底,坐丙向壬。該祠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由阮驚人主持修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2年年)重修。

尤溪中仙善鄰村阮姓長房祠

尤溪中仙善鄰村阮姓長房祠,又稱“鳳嶺堂”,位於尤溪中仙善鄰村半嶺,坐艮向坤。該祠由第九世孫阮清興建成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始建,於2001年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