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氏後人福祉!中國成氏宗親總會

解讀百家姓成姓。中國成氏宗親總會的成立是萬千成氏後人福祉!成氏來源繁雜,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六位,人口一百二十多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55%左右。

成氏後人福祉!中國成氏宗親總會

成姓文化之中國成氏宗親總會

中國成氏宗親總會由我族着名熱心人士成尚鴻、成北朝及新加坡成立超、馬來西亞成成燊榮、香港成漢強等宗親於2008年開始在廣東省清遠市籌辦,並推舉成尚鴻為總會會長。總會2010年元旦在廣東省清遠市正式成立。出席大會的有各省市自治區的代表及海外華人宗親代表。

中國成氏懇親大會緣起

成氏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公元前1066年周文王之次子周武王建立周朝時將其同母的弟弟叔武(或曰郕叔、叔武,是周文王第七子)分封於郕邑(今山東省寧陽縣北盛鄉城),爵位子,原姓姬。叔武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郕國,叔武公另一支後裔建立盛國。叔武后裔為了紀念自己的國家,便由姬姓改為郕姓(後演變為“成”),至今已有3078年的歷史。

另一部分盛國後裔由姬姓改為盛姓,一部分後裔由郕改為盛。在當前的盛氏主流中是屬於叔武公的後裔,詳見成尚鴻近期撰寫的《郕叔武后裔之盛氏源流考》。叔武公另一支後裔承氏,源於春秋時衞國大夫成叔承。距今已3000多年,昔周文王七子姬叔(即郕叔武)封於郕,後為衞所滅,其後有去其旁之邑為成,而仕於衞者春秋時衞大夫成叔承者,其後以承為氏。

戰國之有承成是也。古籍《通志》卷27《以邑為氏》載:“承氏,衞大夫成叔承之後,望出千乘。起初周文王七子姬叔(即郕叔武)被封在一個叫郕的地方,成氏歷史悠久,我族在東南亞國家的成氏華人在二十多年前已成立了自己的宗親組織,並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保持與中國族人的聯繫,曾發起回國尋根的高潮。如馬來西亞的宗親,率先成立了馬來西亞全國性的”成氏宗親會“,接着新加坡於1993年3月3日也成立了”成氏宗親會“。1996年馬來西亞兼新加坡”成氏宗親會“創會會長成立超宗長聯繫上我國主要成氏組織負責人成尚鴻宗親後,於1999年春,他倆共同研究策劃出版了《中華成氏源流宗史》。

2009年10月6日,以成尚鴻、成北朝為首的熱心族人也於在廣東清遠市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成氏宗親(聯誼)會“。2008年由成尚鴻、成立超、成燊榮等一批知名熱心族人組織策劃舉辦首屆”世界成氏懇親聯誼大會暨成氏書畫展“,終於2009年9月5日由馬來西亞成氏宗親會承辦並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着名旅遊勝地”雲頂“成功舉辦了首屆”世界成氏懇親聯誼大會“。大會執行顧問兼中國統籌成尚鴻宗親組織了四個中國成氏宗親代表團出席並見證了”世界成氏懇親大會“勝利召開。中國代表團分別來自北京、山東、遼寧、江蘇、江西、貴州、雲南、四川、重慶、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13個省120多人。

在大會期間,中國成氏宗親代表團應邀訪問了馬來西亞成氏宗親會和新加坡成氏宗親會並互贈紀念品。同時出席了新加坡成氏宗親會2010——2011年以成國豪為首的新一屆宗親會理事就職慶典,得到該會的熱情接待。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助理祕書長、資深國會議員成漢通宗長也抽出寶貴時間前來接見並與會宗親共進晚餐。因此,中國各地成氏宗親們,特別是廣東清遠市成氏宗親會受到上述組織、熱心族人和馬來西亞成氏宗親會承辦的”世界成氏懇親聯誼大會“的影響,感受良多。

特別感動的是年近九旬的成立超老宗長還為族事操勞奔波,熱情不減,他的崇高品質和精神境界值得我們學習;馬來西亞成氏宗親會成燊榮會長為舉辦”世界成氏懇親聯誼大會“慷慨解囊,為族中辦了不少實事,精神可嘉;我族傑出的熱心人士成尚鴻宗親20多年來無私奉獻的精神,全心全意,真誠為族中的事務堅持不懈,他是我國成氏的組織者和決策人,20年來堅持不懈,他付出了不少時間和精力、財力,承受了不少阻力和壓力,精神可貴;成北朝宗親不僅慷慨解囊,十多年來一直堅持協助成尚鴻的工作,我族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與他長期的奉獻精神是分不開的。

河南省新縣成良生因商務繁忙無法參加族中活動,但他不會忘記為舉辦世界的和中國成氏懇親大會慷慨解囊。宗親們考慮到歷代成氏宗親為了經商或者生存等南來北往,飄洋過海而遍於全球,成氏現有漢族、壯族、滿族、羌族、布依族、土家族和水族等多種民族,為更好地團結各族宗親,聯絡感情,發展經濟,進行思想、工作和經驗交流。

廣東清遠市成氏宗親會經過一年的組織活動,湧現出一大批熱心族人,如廣東清遠成國洪、成良基、成鏡清、成北朝、成尚鴻等一大批舉不勝舉的熱心宗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因此,舉辦首屆中國成氏懇親大會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廣東省清遠市成氏宗親會決定牽頭組織、主辦召開一次全國性的宗親大會。終於2011年元旦下午4時在廣東省清遠市清新縣花園酒店舉行首屆中國成氏懇親大會暨世界成氏2011年元旦聯歡宴會首屆中國成氏懇親大會。這次大會是我國成氏歷史性的一次盛會,標緻着成氏歷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極具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