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 柳姓得姓始祖 “被遺落的賢人”

解讀百家姓之柳姓名人。柳下惠,乃是柳姓的得姓始祖,被孔子評價為“被遺落的賢人”。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三位,人口約一百四十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89%左右。

柳下惠 柳姓得姓始祖 “被遺落的賢人”

柳下惠(BC720年—BC621年),展氏,名獲,字子禽(一字季),諡號惠,後人尊稱其為“柳下惠”或“和聖柳下惠”。出生地周朝諸侯國魯國柳下邑,今屬山東省濟南市孝直鎮展窪村。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創始人。

柳下惠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傳頌。孔子評價他是“被遺落的賢人”,孟子尊稱其為“和聖”。

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下惠春秋時期人。名獲,字展禽,又號柳下季。魯國人。魯大夫展無駭之子。與臧文仲同時。主要活動年代在魯國莊、閔、僖、文四朝之間。被孔子稱為“逸民”,又以其德行被視為儒家心目中的賢人:“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論語·衞靈公》)。曾作過法官,堅持“以直道事人”,被多次撤職(見《論語·微子》)。

因處於“降志辱身”(同上)的逸民地位,故在思想上與道家有一定聯繫,表現出雌雄如一、隨遇而安、與世無爭的人生態度:“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孟子-公孫丑上》)。即不以侍奉壞君為可恥,不以自己官職小為卑下。對個人的處境無怨無艾,也無所求:“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同上),即自己被遺棄,也不怨恨;自己窮困。

也不憂愁。認為去處行止都不必認真計較:“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同上),意即牽住他,叫他留住,他就留住。叫他留住就留住,是因為他感到並沒有必要離開某個地方。柳下惠在各諸侯國有相當大的影響。“昔者秦攻齊,令日:‘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採者。死不赦’。”(《戰國策·齊策四》)秦攻齊,中間要經過魯國。

秦軍下令切實保護柳下惠在魯國的墓地,並規定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內砍柴的人要處以死刑。柳下惠在各諸侯國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國語記載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書中有幾處明確的記載。《國語·魯語上》中記載道: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齊孝公出兵討伐魯國,臧文仲問柳下惠如何措辭,才可以使齊國退兵。柳下惠説,聽説大國如果做好小國的榜樣,小國如果好好侍奉大國,這樣才能防止禍亂;時下魯國作為小國卻狂妄自大,觸怒大國,無異自取其禍,怎麼措辭都是沒有用的。柳下惠這樣説,相當於對臧氏在魯國的執政行為直言不諱地表示了批評。

柳下惠有一個弟弟叫展喜,在魯為大夫。齊孝公領兵伐魯。魯僖公派展喜去慰勞士兵以便迎戰。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讓他到齊營去見齊孝公。孝公問,“齊國大軍壓境,你們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會害怕呢,君子是不會害怕的!”孝公不解地問為什麼。展喜説,“憑先王之命。

當初魯之始封國君周公和齊之始封國君太公曾共同輔佐周成王。成王曾賜以盟書,説齊魯兩國今後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殘殺。現在盟約尚藏在內府,載於史書,每當新君即位都要鄭重地宣誓永誌不忘。你才即位幾天,怎麼能把這事拋在了腦後?”齊孝公無言可對,自知理虧,只好撤兵。

齊孝公攻打魯國北部邊境。僖公派展喜去慰勞齊軍,並叫他到展禽那裏接受犒勞齊軍的外交辭令。

齊孝公還沒有進入魯國國境,展喜出境迎上去進見他,説:“寡君聽説您親自出動大駕,將要光臨敝邑,派遣下臣來犒勞您的左右侍從。”齊孝公説:“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説:“小人害怕了,君子就不。”齊孝公説:“你們的府庫空虛得就像懸掛起來的磬,四野裏連青草都沒有,仗着什麼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説:“依仗先王的命令。從前周公、太公輔佐周室,在左右協助成王。

成王慰問他們,賜給他們盟約,説:‘世世代代的子孫,不要互相侵害。’這個盟約藏在盟府裏,由太史掌管。桓公因此聯合諸侯,而解決他們之間的不和諧,彌補他們的缺失,而救援他們的災難,這都是顯揚過去的職責啊。等到君侯登上君位,諸侯都給予厚望,説:‘他會繼承桓公的功業吧。’我敝邑因此不敢保城聚眾,説:‘難道他即位九年,就丟棄王命,廢掉職責,他怎麼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會這樣的。’依仗這個才不害怕。”齊孝公於是收兵回國。

齊國的國君派人向魯國索要傳世之寶岑鼎。魯莊公捨不得,卻又怕得罪強橫無禮的齊國,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齊國人説:“齊國人不相信你們,只相信以真誠正直聞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説這個鼎是真的,齊國人才放心。”莊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説:“信譽是臣下一生唯一的珍寶,如果説假話,那就是臣下自毀珍寶。以毀珍寶為代價來保住你的珍寶,這樣的事怎麼幹?”莊公無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齊國。

《國語》還記載了柳下惠批評臧文仲祭祀海鳥的故事。一隻名為“爰居”的海鳥停留在了魯國都城東門外好幾天了,臧文仲讓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卻説,臧氏治國簡直就是亂來,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國能夠成功的基礎,所以要謹慎地制定關於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這些制度要依據聖王的祭祀原則。

聖王只祭祀對人民和國家有功勞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鯀、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這些人,才能受到後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穀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澤,也應該加以祭祀。

而海鳥“爰居”飛到魯國,還不知道它為什麼飛來,也不見得它對人民有什麼功德,這樣就決定祭祀它,實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舉措。柳下惠猜測海鳥是為躲避災難而來,而事實證明了他的猜測是對的。這件事不但説明了柳下惠為官的正直,也表現出他對聖王禮制的熟悉,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