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戲曲劇種的統稱——壯劇

壯劇是廣西人民的主要劇種,代表着廣西人民的民族文化,大家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但你瞭解廣西其他的民族文化嗎?所謂入鄉隨俗,想要去桂林可少不了先了解廣西文化!那麼,就隨着小編一起看看吧!

壯族戲曲劇種的統稱——壯劇

壯劇是壯族戲曲劇種的統稱。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寧、廣南一帶。壯劇在壯族民間文學、歌舞、説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清同治光緒年間已有演出。

在發展過程中,有的也曾受到漢族民間藝術和戲曲的影響。因方言、音樂唱腔、表演風格和流行地區不同,壯劇分為廣西的南路壯劇、北路壯劇、壯族師公戲和雲南的富寧壯劇、廣南壯劇等。

壯劇又叫“壯戲”,是在壯族民間文學、歌舞和説唱技藝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舊時壯族自稱“布托”,意即“土着者”、“本地人”,把壯戲稱為“昌託”即“土戲”,以別於漢族劇種。

由於地域環境、方言土語、音樂唱腔、表演風格及伴奏樂器的差異,壯劇產生了廣西的北路壯劇、南路壯劇、壯族師公戲(又稱壯師劇)以及雲南的富寧壯劇、廣南壯劇等分支。

其中廣西北路壯劇流行於使用壯語北部方言的地區,以馬骨胡、葫蘆胡、月琴等為伴奏樂器,唱腔主要包括正調、平調、卜牙調、毛茶調、罵板、恨板、哭調、哀調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劇目有《卜牙》、《文龍與肖尼》、《劉二打番鬼》等。

廣西南路壯劇包括壯族提線木偶戲和馬隘壯戲,流行於使用壯語南部方言的地區,以清胡、厚胡、小三絃等為伴奏樂器,唱腔主要包括平板、歎調、採花、喜調、快喜調、高腔、哭調、寒調、詩調等,行腔時採用幫腔形式,劇目有《寶葫蘆》、《百鳥衣》等;壯族師公戲脱胎於壯族民間師公教的祭祀娛神歌舞,流傳於廣西河池、柳州、百色等地,另有特點。

壯族有七種傳統戲劇:流行於靖西、德保的德靖木偶劇,流行於靖西、德保、那坡的馬隘壯劇,流傳於田林、凌雲、樂業、百色等桂西一帶的田林壯劇,流傳於隆林的隆林壯劇,流傳於文山富寧縣的富寧壯劇和廣南壯劇,流傳於武鳴、河池、宜山、來賓、貴縣等地的師公戲。

壯族人酷愛壯劇,早期和宗教信仰有關。馬隘壯劇的唱腔來自舞蹈,舞蹈也與巫舞有關。師公戲的舞蹈本身就是樂神的動作,“師公”即巫師,戴木面具或紙畫臉譜,穿長紅袍,唱歌跳舞以娛神,稱之為“儺”。

壯族人所以迷戀於壯劇,除了戲的內容吸引人以外,樂神消災、人壽年豐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就記述了壯族的歌唱風習:“廣西諸郡,人多能合樂,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無不用樂,雖耕田,亦必口相樂之。”

可能你也喜歡:
  歷史悠久的山東快書
  奇妙的北京民間藝術:毛猴
  最具濃厚色彩的北京年節文化
  別具一格的舊京婚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