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多彩的無錫錫繡文化

隨着機繡的發展,傳統手工刺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錫繡也是曾經曾經繁華的針尖景象上的一道靚麗風景,但現在錫繡的繡工越來越少,我們不禁為這樣優秀的傳統手工刺繡文化的漸行漸遠而擔憂。那麼,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並回顧下無錫文化之錫繡吧。

豐富多彩的無錫錫繡文化

錫繡,江蘇無錫地區刺繡的簡稱。無錫臨近蘇州,地處錦繡江南、太湖之濱,風光秀麗、人文薈萃,自古就是魚米水鄉,是江蘇刺繡的重要產地之一。錫繡早在明朝中葉就作為貢品上奉朝廷,清末民初時則有“不唯國人知之,薄海內外,靡不知之焉”一説。曾一度名比蘇繡,當時曾有人指出:錫繡“實比汀繡,蘇繡為優”。

無錫刺繡經過幾千年的沉澱,錫繡已形成一套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並形成了單面繡、切馬鬃繡、堆紗繡、戳紗繡、發繡、盤金繡、雙面精微繡等10種繡法,其中切馬鬃繡是無錫刺繡特有的傳統繡法,而雙面精微繡是錫繡另種特色針法,更使失傳千年的中華絕技再次重放異彩。錫繡的針法更有多達30多種,正搶、反搶、平套、散套、桂花、刻鱗、亂針……讓人不得不驚歎錫繡技藝的豐富多彩。

因為得到書畫界協助,錫繡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走向了“陽春白雪”,也形成了“無畫不能繡”的特點。無錫刺繡和書畫藝術緊密結合,錫繡從書畫中不斷汲取營養拓展自身表現題材和藝術內涵,體現了中國傳統畫無畫不能入繡的“盛景”。錫繡的繡稿來源於書畫,但它又不同於書畫,多樣的繡法和多變的針法讓錫繡又具有了獨特的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