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佤族木鼓舞

在傳統的祭祀活動中,遺存了很多舞蹈,對於佤族來説,木鼓舞就是從原始的宗教活動中流傳下來的。佤族舞蹈保留了原始的風貌,其中木鼓舞將傳統的佤族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名副其實的民間歌舞的集大成者。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佤族木鼓舞都有哪些特點和文化內涵。

歷史悠久的佤族木鼓舞

傳説木鼓是佤族的通天神器,被視為民族繁衍之源頭,是佤族的歷史文化象徵,《木鼓舞》成為他們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舞蹈。佤族人民以舞蹈形式來表現對自然神靈的崇拜。

佤族的木鼓舞主要包括拉木鼓舞、鋩鑼舞、剽牛舞、刀舞、甩髮舞、跳木鼓房舞、迎頭舞、供頭舞、送頭舞等。因為跳這些舞都要選木鼓作主要的伴奏樂器,故總稱為“木鼓舞”。

這些舞蹈在表演中很多時候夾雜着其他伴奏樂器,如鋩鑼、銅鼓、葫蘆笙等形成各類形式的舞蹈,可以在不同的場合產生多種跳法、多種功能。本文主要介紹滄源佤族的傳統木鼓舞。

滄源佤族木鼓舞由四部分組成:拉木鼓、進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

舞蹈首先展現了,由巫師“魔巴”帶領全村健壯剽悍的阿佤男子,以藤條捆綁已選擇好的巨大樹幹後,在騎於樹幹“魔巴”的一路領唱下,拉木人邊踏歌為節,邊迎合高呼地拉木前進直達村寨的歌舞。這段古樸而粗獷的歌舞“拉木鼓”,氣氛神聖莊嚴,舞步自然成韻,極具原始崇拜意味。

第二段以舞蹈形式出現的“進木鼓房”,集中以模擬舞姿來表述人們挖鑿、製作“木鼓”的勞動過程。結束於新“木鼓”誕生後,“魔巴”手持樹枝,在大八字“蹲襠步”的行進中,引導“木鼓”進入“木鼓房”的莊嚴過程。

第三段“敲木鼓”,是《木鼓舞》表演中最為熱烈和精彩的高潮部分。全段以嫻熟的擊鼓技巧和粗獷舞姿,集中展現了表演者模擬佤族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巡邏、報警、作舞等情景為內容的多種舞蹈套路表演。舞蹈開始由一至二人擊鼓進行表演,鼓點的音色與節奏隨舞蹈內容的變化而改變。當舞蹈進入高潮時,另有三四名手持彩繪鼓槌的剽悍男子進入場地,邊擊鼓,邊圍鼓旋轉、跳躍,將“敲木鼓”的歡騰氣氛推向極致。人們以此歡愉神靈,求得來年的五穀豐登、人畜兩旺的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最大愉悦。

“祭木鼓”是《木鼓舞》最後對“木依吉”大神進行崇拜的一段程式性禮儀舞蹈,舞蹈語彙簡單、質樸,富有濃厚的原始儀式氣氛。

佤族木鼓舞的藝術特色
  佤族的男女老少每逢年節慶典都會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擊下圍繞着木鼓房,攜手起舞。他們以屈膝、弓腰表示對木鼓的敬仰,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按逆時針方向圍圈緩慢移動,動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腳為主。

第一拍右腳向右斜前方上一步,雙手曲肘舉至頭斜上方,身體後仰;第二拍左腳跟踏一步,雙手甩至身後斜下方,身軀前傾。如此循環反覆,動作規範而平穩。

木鼓舞貫穿於木鼓祭祀活動的全過程,

舞蹈以敲打木鼓者的領唱與眾人踏節而歌為伴奏,歌詞多述説民族歷史、祭祀和勞動生產及生活等方面的內容。

跳木鼓舞以圍圈、挽手、對稱舞蹈為主要動律,雙膝彈動,重拍向下,韻律感強。表演時木鼓震天響,秀髮滿天飛,風格粗獷奔放,熾熱狂野,表現出佤族人民勤勞勇敢的性格特徵。整個歌舞表現了佤族人民製作木鼓過程和木鼓落成時的喜悦心情。咚咚的木鼓聲和不時的高吭歌聲、歡呼聲,伴着充滿激情的舞蹈,強烈地表現了佤族人民純樸的鄉土情感和執着追求“求生存、圖發展”的民族精神。

歷史悠久的佤族木鼓舞 第2張

佤族木鼓舞的文化內涵
  佤族的木鼓舞歷史悠久,是佤族歷史文化的象徵,其舞風古樸粗獷,剛健豪爽,熱情奔放,韌性悠長。形成這種舞蹈風格與佤族的文化特徵密切相關。

第一,它與佤族獨特的習俗和歷史文化有必然的聯繫,與佤族古老的禁忌風俗密不可分。
  木鼓舞是佤族典型的宗教祭祀樂舞,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這與佤族的各種信仰和崇拜密不可分。佤族人民萬物有靈的原始信仰,引伸出的在特定的環境下才跳的木鼓祭祀舞蹈來祈求神靈的保佑和幫助,隨着社會的發展,木鼓祭祀活動已不存在,但這些舞蹈還保留着最本質的色彩,並且從特定環境才跳的舞蹈變成了現在不分場合都可以跳的自娛性舞蹈,長期流傳民間。

第二,佤族木鼓舞帶有明顯的山區文化特色,與佤族社會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佤族民間舞蹈大都剛勁雄渾,腿的力度強,身體的俯仰幅度大,集中體現了居於山區的民族文化特點。其中它的圍圈、拉手、抬腿、提襟等,都與佤族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這些特點貫穿於木鼓舞表演過程中。

第三,佤族的木鼓舞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
  佤族的舞蹈中吸收融合了周圍傣族、彝族等民族舞蹈文化因素,隨社會的發展,已形成佤族舞蹈的特徵,成了佤族人民喜愛的、自娛性的、羣眾性的民間舞蹈。

過去木鼓舞帶有濃烈的原始崇拜及娛神娛人性質,現在的木鼓舞與宗教無關,已經發展為年節喜慶時的表演舞蹈,甚至加入了佤族女子的“甩髮”動作,使木鼓舞在形式和舞蹈語彙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出現了以“高格龍勐”、“甩髮舞”、“加林賽”等一批蜚聲中外的優秀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