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是什麼意思,你看過嗎

布袋戲又被稱作掌中戲,手袋傀儡戲,布袋木偶戲,指花戲等等。是起源於17世紀泉州來的一種布偶表演。布袋戲在早期都是將手淘到木偶的服裝中進行表演,早期在迎神廟時,布袋戲是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民族文化吧!

布袋戲是什麼意思,你看過嗎

一般來説,學者都大約認定布袋戲起源為福建泉州,時間則約為17世紀左右。而之後發展上,布袋戲流派因發展區域橫跨福建與台灣,加上不同時期的各自發展與交流融合,實在很難區分。若最粗概的以表演型態來論,約可分傳統布袋戲與現代布袋戲。在此分類下,即使在布袋戲仍十分流行的台灣,傳統布袋戲的觀眾遠低於現代布袋戲。而普遍所稱的布袋戲流派,實際往往就是指傳統布袋戲的流派。

特點介紹:
  布袋戲的特點是演員用手指直接操縱,因而動作節奏明快,迅捷有力。龍溪布袋戲以演武戲見長。偶頭是其結構的主要部件,雕刻家徐年鬆、徐竹初父子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仔細研究戲劇各行當、角色的臉譜,結合自身體驗與藝術素養,雕繪出許多深刻體現典型性格的偶頭,善惡忠奸,千姿百態。

指掌功夫又是其表演藝術的關鍵,演員運用偶人不同的立姿、頭姿、手姿、步姿,塑造有內心活動的偶人形象,概括、誇張而又真實,而“反套”(表現偶人“背手”)和“飛套”(偶人飛出,或騰空、或躍牆,套入另一隻手)的操縱技巧,更令人驚歎。布袋演員有三個“自我”--演員、角色、偶人,常雙手同時搬演兩個以上角色,一心多用,呼應自如,足見其難度與演員的功力。

流派介紹:
  在傳統布袋戲流派而言,若簡單的以音樂型態區分,使用南管者稱南管布袋戲或南派布袋戲,使用廣東潮調者稱作潮調布袋戲,使用北管的稱北管布袋戲或北派布袋戲,沈明正好彩頭古書布袋戲劇中,都會加入北管風入松,是着名代表作。20世紀後,台灣又有改良自漳州,並於北管文武場加入京劇鑼鼓點節奏所形成的外江布袋戲和採用歌仔戲唱法的歌仔調布袋戲;後者並從台灣傳至漳泉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