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具土家族特色的“八寶銅鈴舞”

八寶銅鈴舞也被我們稱為“解錢”,是土家族在民間的一種非常傳統的舞蹈,也是土家族祭祀賢弟、祈求五穀豐登的一種舞蹈。在土家族的人們心裏,逝去的最先就是永遠庇護的神靈。那麼,大家對於八寶銅鈴舞瞭解嗎?
  接下來,就隨着小編的腳步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頗具土家族特色的“八寶銅鈴舞”

起源與發展
  八寶銅鈴舞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相傳八寶為古代土家先祖八個部落的首領,人稱“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後來,八位首領先後戰死,後人為紀念他們,便精心製作了八個銅鈴,並按八部大王在位時穿的八幅羅裙,騎着象徵祖先騎過的寶馬,手搖銅鈴,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懷念。因為八個銅鈴代表八個首領,就把這種舞蹈取名為“八寶銅鈴舞”。本來,參加“八寶銅鈴舞”活動,儀侷限在土家人中間進行,古話叫“黃銅不沾鐵,土家不沾客(客家,指外族)”,但後來,由於土、苗、漢共赴國難,抗擊外寇入侵,結下了生死友誼,土家掌堂師就把銅鈴給苗族掌堂師贈送—個,又給漢族老司贈送一個,故今日八寶銅鈴,實際上只有六個銅鈴。隨着歷史發展,原為土家祭祖儀式的祭祀舞蹈“八寶銅鈴舞”,後又成為象徵民族團結的盟誓舞蹈。

舞蹈特點
  銅鈴舞發展成為土家羣眾舞蹈以後,變土老司獨舞為集體舞,分為立式銅鈴舞和坐式銅鈴舞。立式銅鈴舞的銅鈴只系七個,要求舞者搖鈴一次,進退各三步後轉體。如此周而復始,不停地行走舞蹈,動作較多。坐式銅鈴舞的銅鈴只系六個,舞蹈動作較少。

八寶銅鈴舞的唱詞為歷代土家梯瑪所唱的《神歌》,內容從土家的起源、民族的遷徙到漁獵的艱辛、戰亂的殘酷,從天地鬼神到世間萬象,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涉。演唱音樂是“嗬嗬腔”,幾乎唱每一段歌都要用“嗬嗬耶”、“了了神”等襯詞,聲腔古樸低沉,雄渾豪爽。

八寶銅鈴舞的動作主要有“田氏三步罡”、“跨馬勒韁”、“躍馬闖灘”、“卧馬射箭”等套路組合,舞姿步態豐富多變,“舞刀搖鈴”、“餵馬”、“上馬”、“下馬”、“奔馬”、“賽馬”等動作串連成套,給人質樸的美的享受。

銅鈴舞集歌、舞、樂為一體,講述土家人起源、遷徙、生產、生活,對研究土家歷史淵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新中國建立後,政府組織民族工作者挖掘、整理土家族民族文化,使銅鈴舞登上民族文藝匯演舞台,多次獲得省級、國家級獎證,並由一人表演的祀神舞發展成為多人表演的集體舞。由石遠鰲編舞、李卓於作曲的《銅鈴舞》獲得1980年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優良獎,使銅鈴舞在民族文藝百花園中競相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