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老腔的特點有什麼,五個人撐起的戲

華陰老腔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老腔富有突出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因此世代流傳,久演不衰。其實老腔的淵源看起來十分簡單,並不需要有多人的配合就完成。那麼,華陰老腔的特點又是如何?下面,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華陰老腔的特點有什麼,五個人撐起的戲

  據説早在西漢時期,華陰市雙泉是一個軍事糧倉所在地,漕運直通當時的都城長安。帶頭船工為了統一大家的動作,一邊喊着船工號子,一邊用木塊敲擊船幫——這就是老腔的由來

老腔實在是一種很小的戲種,是以皮影的形式進行演出的戲曲劇種。它只需五人就可撐起一台戲:籤手(指揮皮影)、副籤手、前首(主唱)、後台、板胡。但這個劇種裏,“生旦淨末醜”卻一樣也不缺。只不過,這五種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擔綱。因此,主唱的嗓音天賦就尤為重要。

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絃,口耳相傳了千年的唱詞唱腔,這種土得掉渣的、獨一無二的、震撼人心的老腔,就以這樣的原生態,被原封不動地請到了大都市大劇院那豪華的舞台上,也被請進了央視的演播大廳。

老腔,以這種最原始的風貌出現,卻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華陰老腔生於張氏家族。長期以來,久為華陰縣市泉店村張家户族的家族戲(該音樂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張喜民、張新民、張軍民、張拾民,是華陰老腔正宗傳人張全生的兒子,他們保存着老腔自乾隆年間傳下來的百餘個戲本。

這些戲本幾乎全是北宋、金、元時期民間流傳的西周、列國、三分天下、唐宋故事。翻開本子,可以看到用毛筆豎排記載下的一段段唱詞。劇本大多由清朝流傳至今,隨着年代的久遠,紙質已開始發黃變脆,好在藝人們早已對唱詞銘刻於心,平時劇本幾乎不用,只有重要的時刻才會拿出來展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