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河北,我國地方戲曲發展較好的地區之一,具有久遠的戲曲歷史。在河北戲曲文化中,有很多戲曲被人們熟知,並且得到觀眾的喜愛。那麼,你瞭解河北的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嗎?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清光緒初年進入興盛時期。

河北梆子在劇種方面不僅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在舞台藝術上,無論是音樂、表演以及舞台美術方面,都有極大的變化和明顯的提高,從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剛勁、華麗、委婉的特點,流行於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東、河南、山西部分地區,成為中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第2張

評劇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第3張

 絲絃
  弦,中國民間戲曲種類,分為南方絲絃和北方絲絃,北方絲絃又名絃索腔、弦子腔,流行於河北省中南部,是全國稀有漢族戲曲之一。劇種起源於明末,其聲腔為元、明流行於燕趙的小令。絲絃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曾遭禁演,1840年鴉片戰爭後在民間日漸發展,並形成了東、西、南、北、中五路流派,流行於石家莊地區一帶的為中路絲絃。

南方絲絃主要指常德絲絃,常德絲絃是流行於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帶的漢族地方曲種。明末清初,江浙一帶的民歌和時調小曲傳入常德後,經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不斷演變、發展而成。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第4張

平調
  平調是中國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屬於河北省的地方劇種之一,發源於冀南武安縣一帶。“平調”也稱“武安平調”、“平調劇”。平調是十二律中最低的調子。流行於冀南、豫北和晉東南廣大地區,深受當地羣眾喜愛。

平調的產生,據傳始於明末清初,由武安藝人以河南懷調、山西上黨梆子為基調,並在發展過程中吸收河北梆子的唱腔藝術,結合武安民間音樂、舞蹈演變而來。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地方劇種。平調的唱腔屬梆子腔系板腔體,五聲“徴”調式。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第5張

落子
  落子,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漢族民間舞蹈之一,屬於秧歌類。它流傳於滄州地區,尤以滄縣、南皮縣為盛,據查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冬季農閒時排練,正月十五前後演出,以示人們辭舊迎新,慶祝豐收的喜悦心情。內容多是表現男女愛情和人民生活的。唐山落子發展成為現在的評劇。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第6張

保定老調
  保定老調又稱老調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起初為白洋澱周邊農村花會中的俗曲河西調,清道光、咸豐年間已具戲曲雛形。早期老調行當以生、淨為主,而生、淨兩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調,故稱老調。推薦:關於戲曲的諺語,戲曲諺語大集合

流行的地區較廣,除保定外,在滄州、衡水、石家莊、邢台、邯鄲、張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區都有它的足跡和影響。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第7張

哈哈腔
  哈哈腔又被稱為柳子調、喝喝腔,由民間秧歌發展而成。根據山東省德州地區、河北省保定地區有關文化部門的考察資料,遠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魯西北各縣和河北滄州地區各縣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間,又進一步流傳到河北保定地區各縣農村。由此看來,哈哈腔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地方小戲。

哈哈腔在清末民初達到鼎盛,其發展經歷了當地的民間歌舞、民間小戲兩個階段,最後定型為以絃索小曲“柳子”為唱腔曲調的小戲。在不同地方語言和民間藝術的影響下,哈哈腔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藝術風格和音樂特點的三路流派。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第8張

唐劇
  唐劇,又名影調劇,是20世紀60年代初誕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新劇種,公演於1960年6月。它的音樂唱腔源於唐唐劇山皮影,它的表演藝術繼承了我國戲曲的優秀傳統並吸收借鑑了唐山民間舞蹈和影人動作。唐劇的唸白基本上都用唐山話,就是趙麗蓉老師演小品時常説的那種話。

唐劇是在唐山皮影戲唱腔、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京劇表演藝術孕育而成的新劇種,於20世紀60年代初誕生於唐山市,原定名為唐山戲,後改稱唐劇。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第9張

冀東皮影
  冀東皮影因產於中國河北東部而得名,又以昌黎為盛,故又稱昌黎皮影。皮影俗稱為驢皮影、老皮影,也是集昌黎地方的民間美術、音樂、説唱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漢族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昌黎皮影藝術傳至近代,域內曾出現過馬家班、齊家班等馳名的影界翹楚,至今為昌黎人所津津樂道。上世紀五十年代,昌黎縣成為皮影藝術活動的中心之地。昌黎皮影一社和二社,常年活動於昌黎城鄉。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第10張

 安國老調
  安國老調屬於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屬於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流傳冀中、冀南廣大地區。它源於元明以來流行的民間小曲“河西調”,在近代唱腔板式及文武場伴奏上大致相同,但它卻是獨立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

安國縣老調劇團從1958年起開始上演現代戲,編創移植了《野火春風斗古城》、《赤道戰鼓》、《劉三姐》、《三月三》等30多出現代戲,設計出新式佈景,加上管絃樂,為適應劇情發展需要,又編創了文腔中低迴婉轉的“反調”,填補了文腔中哀婉不足的空白,同時還對花臉唱腔進行改革,增加老生垛板的運用,受到觀眾的歡迎。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第11張

四股弦劇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夾弦、五腔弦、武強弦、五調絃,是河北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19世紀初,由山東臨清傳入邢台,在漢族民間俚曲的基礎上,不斷取長補短,並吸收亂彈、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營養,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四股弦。

四股弦劇在內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漢族民間家庭生活的小戲,後逐漸轉變為演出歷史傳統戲和連台本大戲。其唱腔悠長、流暢、委婉,語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詞多為七字,傳統伴奏樂器為四股絃琴胡,其它文武場樂器與河北梆子樂器相同。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第12張

南辛莊木偶戲
  南辛莊木偶戲是河北河間市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木偶戲,從開台到收場,傢伙點(司琴、鼓)和梆子戲一樣,用頭板、二板、三板、跺板。木偶戲是小人、小馬、小刀槍,真人唱,假人行,真人支配假人,但唱腔又必須符合木偶的表演和喜、怒、哀、樂的性格,讓假人在台上表達出真人的感情來。推薦:閩南地區的別樣戲曲,高甲戲起源何處

再者,“台步”要求和真人上場一樣,架人子的幕後演員要具備一定的功夫,達到以假亂真、真殺實砍的藝術效果。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第13張

壩上二人台
  壩上二人台是張家口市壩上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它脱胎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流入壩上墾荒的山西、山東、河北、陝西的移民帶來的民歌、坐腔、社火三種形式。經過壩上人民長期的文娛活動與加工融合,形成了一種化裝表演藝術形式——二人台。

壩上二人台的內容,有的反映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有的頌揚婚姻自主的愛情,有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新面貌,體現出壩上人民熱情豪放、粗獷強悍的性格特點,富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泥土氣息。壩上二人台唱腔粗獷強悍的性格特點,富有濃粗獷強悍的性格特點,富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泥土氣息。壩上二人台唱腔粗獷強悍的性格特點,富有濃郁的地方鬱的地方特點和泥土氣息。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第14張

海興南鑼
  海興南鑼是河北省海興縣土生土長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她的主要藝術特點是融戲曲、舞蹈、雜技於一爐,具有河北吹歌風韻,適於表現生動活潑、詼諧風趣、載歌載舞的喜劇。唱腔音樂主要為《打棗幹》中的幾支連綴式的曲牌,由五聲音樂構成的大調式,圍繞主旋律進行發展變化。文場的主要伴奏樂器是嗩吶、龍頭琴、二管、笙、笛子等;武場的打擊樂器主要為小廣鑼、鼓、鈸、鑔等。該劇種的另外一大特色是演員均念方言,演唱中的上下滑音、“花舌”音使用較多。現在,海興南鑼瀕臨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