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文化:歷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戲曲大全

山西戲曲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我國戲曲舞台上佔有重要地位。山西戲曲代表着漢族戲曲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反映出流傳區域的漢族民風民俗。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關於山西的地方戲曲吧。

戲曲文化:歷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戲曲大全

晉劇
  中國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國傳統戲曲。因產生於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為“中戲”,主要流行於山西省中、北部及陝西北部、內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有上路調和下路調之分,上路調為北路梆子,下路調為中路梆子。

民國以後中路梆子興盛,遂以山西梆子專指中路梆子,建國後則稱晉劇。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間是晉劇的發展高峯時期,當時班社眾多,人才輩出,尤其是以丁果仙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員出現之後,晉劇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戲曲文化:歷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戲曲大全 第2張

蒲劇
  蒲劇又稱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民間戲曲藝術之一。因興于山西晉南古蒲州(今山西運城永濟)一帶而得名。蒲劇在清代乾隆時期外省稱“亂彈”、“晉腔”、“山陝梆子腔”等;嘉慶、道光以後,又稱“山西梆子”;陝西稱:東路戲,山西省北、中部稱“南路戲”;晉南當地則習慣稱“大戲”或“亂彈”,蒲劇與秦腔有着極為密切的發展脈絡聯繫,所以兩者又常常登台輪番演出,成為密不可分的“姊妹戲”。

蒲劇本身在晉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劇目與表演風格上各具特色,人稱“南路文雅,西路火爆”。蒲劇音調高亢激昂,音韻優美,長於表現激情,其旋律跳躍幅度大,起調高,大小嗓兼用,素以“慷慨激昂,粗獷豪放”著稱。

戲曲文化:歷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戲曲大全 第3張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戲”,大約形成於16世紀中葉,19世紀初葉已趨成熟。流行於山西北中部、內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陝西北部,是華北地區較有影響的中國戲曲劇種之一。北路梆子的發源地正是在雁門關以北的大同一帶。據大同城西觀音堂戲台題壁記載:“雙慶戲班於嘉慶十三年六月十九日演出《十五貫》一劇。”由此可見,北路梆子在清朝嘉慶十三年以前,已由蒲劇藝人來此教習傳藝,結合雁北的秧歌小調參合而成了。

北路梆子傳承乏人、演出市場萎縮等問題長期困擾着北路梆子,這個古老的劇種正盼望着有關方面能對其加以搶救和保護。

戲曲文化:歷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戲曲大全 第4張

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享有同蒲劇、晉劇同等歷史的文化資格,是上黨戲的代表劇種。它在道光年間稱為本地土戲,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時稱作上黨宮調,1954年定名為上黨梆子。上黨梆子以演唱梆子腔為主,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俗稱“昆梆羅卷黃”。

由於受到現代文化和經濟大潮的衝擊,上黨梆子觀眾大量流失,演出水準逐漸下降,不少劇團被迫解散,後繼人才匱乏,劇團前景堪憂,迫切需要採取措施,予以支持和保護。

戲曲文化:歷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戲曲大全 第5張

鑼鼓雜戲
  鑼鼓雜戲也稱“鐃鼓雜戲”、“龍巖雜戲”,中國山西傳統地方戲曲之一。合陽的跳戲一脈相承。其起源有多種説法,據唐代貞元二年的臨猗縣龍巖寺石碑記載,有龍巖寺即有雜戲,按照舊俗,每逢正月,臨猗縣的龍巖寺都要演出鑼鼓雜戲以敬神祀佛,故鑼鼓雜戲又有“龍巖雜戲”之稱。

流傳於以臨猗、萬榮為中心,包括運城、河津、稷山、新絳、垣曲、夏縣等地廣大鄉村在內的一種古老的儀式戲劇。唱腔為吟誦形式,有少量曲牌,表演程式化。演員均為男性,子承父業。劇目以軍事題材為主,有部分手抄劇本流傳至今。推薦:中國明代着名戲曲家:湯顯祖簡介

戲曲文化:歷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戲曲大全 第6張

耍孩兒戲
  耍孩兒戲又名“咳咳腔”,是雁北的一個地方古老劇種。它的劇目取材廣泛,富有傳奇性。唱腔婉轉流暢,為當地人民所喜聞樂見。

耍孩兒戲的唱腔很有特色,耍孩兒唱腔是以主曲為骨架,嵌入“喜鈸子”、“苦鈸子”、“倒三板”、“半鈸子”、“垛鈸子”、“梅花鈸子”和“串兒”等曲調,組成一整套唱腔。在表達激情方面,又巧妙地吸收了梆子戲中的“介板”和“滾白”的唱法。

耍孩兒曲調屬套曲體系。主要唱腔[平曲子],其詞式與元、明詞曲[耍孩兒]十分相似。此外,又吸收了梆子戲的[介板]和[滾白]等板式。使板腔體中的東西,和耍孩兒的唱曲混為一體,轉換自如,不露痕跡。

戲曲文化:歷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戲曲大全 第7張

秧歌戲
  秧歌戲是在中國廣泛流行的一種傳統戲曲藝術,主要分佈於山西、河北、陝西及內蒙古、山東等地。它起源於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勞動時所唱的歌曲,後與中國民間舞蹈、雜技、武術等表演藝術相結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時演唱帶有故事情節的節目,逐步形成戲曲形式。

清代中葉,梆子腔劇種興盛以後,山西、河北、陝西的秧歌戲在不同程度上借鑑和吸收了當地梆子戲的劇目、音樂和表演藝術,逐漸發展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戲演變。

扭秧歌最早是以唱歌的行式出現,後來發展成舞蹈和戲劇表演,並流行於中國南北各地,逐步演變成燈會,年節中必須表演的習俗。

戲曲文化:歷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戲曲大全 第8張

鳳台小戲
  鳳台小戲是山西省和順縣的漢族戲曲小劇種。因產生於和順縣鳳台村而得名。列入傳統戲劇類。鳳台小戲的曲調流暢而優美,風格清新,結構方整,節奏活躍富於變化。鳳台小戲總的看來,具有一種湖光山色的韻味。

作為一種漢族民間藝術,鳳台小戲的音樂,色調鮮明,韻律獨特,樂器也和其他劇種有所不同,唱腔極有情趣,節奏平穩舒緩,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