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的“活化石”,陝西石子饃

饃在北方方言中就是被稱為饅頭,饅頭在關鍵時刻也是可以救命的東西,美味的大魚大肉在這個世界上有着不少,但是有些粗糧也是十分有特色的。石子饃也是一種獨特的饅頭,本期小吃文化大全一起了解一下吧!

食品中的“活化石”,陝西石子饃

陝西關中地區有一種製作奇特,風味別緻的古老食品,叫做石子饃,也叫幹饃。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它易於人體消化,令人無腹疾,又耐於儲藏。

精粉加鮮蛋、芝麻、精煉植物油、精鹽、椒葉、蔗糖等各類調料揉成面,用燒熱了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成,稱為石子饃。石子為深埋河牀之底的天然鵝卵石,並經精選加工處理,故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稱之為“天然餅”,中國烹飪發展經歷的五大家段中石烹飪階段最為重要,是先民由生食轉為熟食的標誌。它油酥鹹香,經久耐放,易於消化,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

石子饃是陝西關中地區流行的風味食品。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又稱砂子饃、餑餑。石子饃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唐代叫做“石鏊餅”,並曾以此餅向皇帝進貢。

石子饃,作為出遠門、長途旅行所帶的食品,已同方便面同領風騷。雖然現在吃的人已不是很多了,但是偶爾還能在街頭看到賣石子饃的鄉下人,一塊錢可以買好幾張,又便宜又實惠,帶回家去還能吃個新鮮。

關於石子饃,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説。相傳唐時,同州(今大荔縣)曾將此餅作為貢品,當時叫鏊餅。由於同州人生性剛強、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時,“必懷此餅而去,用備狴牢之糧”。

是説早有準備,一旦被投入牢獄時,因帶有石子饃,不至於捱餓。清代袁牧在《隋園食單》裏,稱石子饃為“天然餅”並對它的製作方法做了詳細的總結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