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圓是什麼,冬至圓的歷史由來

冬至是我國民間重要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每逢冬至,北方人家都要吃餃子,而在南方不少地區,此時的節令食物則是湯圓,也就是所謂的冬至圓。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甜蜜美味冬至圓的歷史由來。

冬至圓是什麼,冬至圓的歷史由來

古代農業社會,冬至前一兩天,家家户户便開始準備應節的祭品,並準備做湯圓,先把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漿,壓榨水份後,在冬至前一夜,各家大小集合起來,把它搓成圓子。圓子又分為紅白兩種,紅的叫“金圓”,白的叫“銀圓”。

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闔家圍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而在我國閩台地區,人們吃了冬至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牀等顯眼處粘附兩粒,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户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現代台灣着名學者林再覆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台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牀、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在台灣,説起冬至圓粘門環這一節俗,還有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傳説,説的是從前有年冬節,台灣某地有一家三人,流浪街頭做了乞丐,其中做母親的飢寒交加斷了氣,女兒痛哭一場後,決定賣身葬母,可是父親也餓得難以行走,女兒就把剛剛討來的幾個冬節圓送給父親吃,父女推來讓去好幾次,做父親的才含淚把冬節圓吃下。

臨別時,父女兩人約定,女兒不管到哪家打工,每年冬節都在東家的大門門環上粘附兩個冬節圓,這樣今後做父親的就不會找錯門了。説罷,父女抱頭痛哭一場,就此天各一方了。

翌年冬節,在財主家當丫環的女兒思父心切。她心生一計,對東家説:“冬節敬祖宗,也要敬門神,這樣才會迎來財神。”東家很迷信,聽罷也覺得有理,就叫丫環將兩隻糯米糰粘在大門的門環上,以後也成為家中習慣。

就這樣秋去冬來,五年後,父親終於找到了在門環上粘冬節圓的這户人家,父女得以團聚。後來,他們有了自己的家,但每到冬節,父女倆不忘那段辛酸的往事,總要在門環上粘上冬節圓。後來,鄉親鄰居也競相效仿,以寄託對出遠門親人的懷念和祝福,盼望他們早日歸家,久而久之,便給冬節增添了富有濃郁人情味的節俗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