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寒將至 謹防病從寒生

1月20日,人們即將迎來大寒節氣,我國大多數地區此時正當“寒氣之逆極”,人們一不小心就會寒邪的侵襲,而我國傳統中醫有“百病寒為先”的説法,可見冬季大寒時節,謹防病從寒生是非常重要的,那麼該怎麼做呢,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

2018大寒將至 謹防病從寒生

傳統中醫認為,寒為冬季主氣,大寒作為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温最低的時期,人體易受寒邪侵襲。又有“十病九寒”、“百病寒為先”之説,可見寒邪對人體的影響之大。

而西醫也認為,寒冷季節呼吸系統及肺部疾病、心腦血管病、胃病、風濕免疫類疾病等多發。大寒養生以藏為主,順時養陽、起居保陽、飲食助陽,保護體內陽氣。

百病從寒起
  中醫師指出,大寒時節,寒為邪佞,易傷陽氣。人感受寒邪發病後,可導致肌膚收縮、汗孔不開等症狀。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病人寒邪入侵後主訴身上不出汗,很難受,到處去尋找出汗的方法。

而陽氣一旦受損,人體就可能會出現陽虛陰盛的寒證。寒邪侵襲肌表,就會出現怕冷等感冒的症狀;若是寒邪直中脾胃,脾陽受損,就會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等;若心腎陽虛,就會出現手足冰涼等症。

此外,一旦陰寒之邪偏盛,陽氣受損,則經脈氣血失去陽氣推動而阻滯不通。氣血阻滯不通,不通則痛,故寒邪傷人多見疼痛症狀,如頸椎痛、關節炎等。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瘀血阻滯,從而加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概率。

而心腦血管疾病專家則指出,大寒時節寒冷,氣温驟降,人體耗氧量增加,肌體為保存熱量,維持正常體温,血管收縮,易致血管痙攣,血流緩慢,血壓增高,心臟負荷隨之增大,從而誘發心血管疾病。

此外,冬季因排汗減少,飲水量減少,尤其老年人口渴感覺差,血液會因缺水致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壓上升,也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腦梗塞和心肌梗塞發生的概率。

呼吸科醫師則指出,大寒時節,冷空氣刺激氣道,導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侵入發病,這可能使病毒性感染、細菌性感染、支原體感染的患者明顯增多。此外,大寒季節,白天的平均相對濕度一般低於50%,加上室內採暖,室內的濕度常常只有30%左右,這種乾燥的氣候會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症狀。

曬太陽、泡腳護陽氣
  大寒節氣,大自然陰氣漸漸衰落,陽氣剛要萌生,人體臟腑、四肢關節均處於寒涼狀態。此時養生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中醫師提醒人們,大寒時節應早睡晚起。早睡可養人體的陽氣,晚起可養陰氣。

大寒時節,在陽光充足的中午或下午,人們應多到外面曬曬太陽。重點曬頭頂、後背等部位。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首”,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吸收天地的靈氣,日月之精華。

防止寒邪入侵,最主要的就是禦寒保暖。除了要注意室內保暖,外出要戴口罩、帽子、圍巾等。尤為關鍵的是足部保暖。俗話説:“寒從腳起,冷從腿來”,在冬夜入睡前,可用熱水或藥湯先泡泡腳。

中醫認為怒則氣上,擾動陽氣。因此,還應注意調攝精神,避免過喜或傷心,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使體內氣血和順,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降低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病風險。

飲食遵循保陰潛陽原則
  由於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與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飲食上與小寒應略有不同。

大寒時的進補量應逐漸減少,以順應季節的變化。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説,少食生冷,當然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平日可多食用一些棗、黑豆、核桃、黑芝麻、桂圓、木耳、銀耳等。

其次,在進補中應適當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如香菜、洋葱、芥菜、白蘿蔔、辣椒、生薑、大蒜、茴香等,但不可過食。

大寒飲食還應重視補充熱量。植物的根莖是藴藏能量的倉庫,多吃根莖類的蔬菜,如芋頭、紅薯、山藥、土豆、南瓜等,它們含有豐富的澱粉和多種維生素。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大寒時節應忌食生冷黏膩之品,以免損傷脾胃陽氣。

健康專家指出,人們在大寒時節要注意加強鍛鍊,增強體質。但需注意,應該避免晨起過早鍛鍊,因為冷空氣容易刺激氣道,導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侵入發病。

另外,人們還要注意生活規律,避免熬夜、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對於孕婦、65歲以上老年人或具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腫瘤等基礎疾病的患者,可以提前注射流感、肺炎等疫苗,減少感染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