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的節氣習俗:冬至掃墓

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民間流傳已久的習俗了,一年當中人們掃墓,多安排在清明節期,但在我國南方多地,也有冬至時節掃墓的習俗。那麼今天的二十四節氣就為你介紹冬至掃墓這一慎終追遠的節氣習俗。

慎終追遠的節氣習俗:冬至掃墓

據《周禮春官·神仕》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可見從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活動;而漢代的《四民月令》也記載,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靈和祖宗,大家一起進酒餚,還要向師長和老人祝福,習俗與大年初一相同。

冬至在唐、宋時,也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廟”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稱為“祭冬”,祭後設宴招待親友,深具敦親睦鄰的功能。

而到了近現代,有些地區的人們依然像過去一樣,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久而久之也就逐漸延伸為掃墓的風俗。南方的大部分地區,從上海、蘇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區,都有這一習慣,當然具體做法並不盡同。

如在福建莆田地區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掃墓,北洋則冬至掃墓的多,清明掃墓的少。不過清明比冬至節大,所以大多數人一般都是清明掃墓,也有些家庭的做法,是清明前逝去的人,家族就在清明掃墓,冬至前逝去,那麼家族就在冬至掃墓。

再如在台灣,至今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合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這個冬至祭祖的做法,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民俗專家指出,墓祭的本義,無非是“保本追遠”,以藉助祭掃之禮寄託子孫孝道之情而已。所以,南方形成的冬至祭掃風俗,是老百姓根據中國墓祭傳統習俗和當地實際情況結合的產物,是南方民間生活歷史的一種沉澱,也是一種中華民族文化的根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