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節的依據,彰顯佛教孝道的盂蘭盆經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佛教的盂蘭盆節,各個佛教寺院在這一天往往舉行供佛養僧、報父母恩的盂蘭盆會,這一活動的由來出自佛教經典《佛説盂蘭盆經》,也即《盂蘭盆經》。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這部彰顯佛教孝道的盂蘭盆經。

盂蘭盆節的依據,彰顯佛教孝道的盂蘭盆經

《盂蘭盆經》梵名《Ullambana—sutra》,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又稱盂蘭經,屬方等部經典,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盂蘭盆經》內容記述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於佛,佛示之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離苦難。

依《盂蘭盆經》之説所行之盂蘭盆會,依《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記載,系始自梁武帝大同四年(538),並且至今普遍流行於我國民間,成為每年最重要的法會之一,而有益於民間之孝行。唐代宗密之《盂蘭盆經疏》,即強調本經特具孝子報恩之思想,與調和中國人倫與佛教間關係之性質。

《盂蘭盆經》全文八百餘字,其同本異譯經,有東晉失譯的《佛説報恩奉盆經》一卷,及載於《開元釋教錄》卷十八〈疑惑再詳錄〉中的《淨土盂蘭盆經》一卷,前者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後者已佚,但《法苑珠林》卷六十二曾引用其文。

又,本經之註疏,現存者有唐·慧淨《盂蘭盆經講述》一卷、唐·宗密《盂蘭盆經疏》一卷、宋·元照《盂蘭盆經疏新記》二卷、宋·普觀《盂蘭盆經疏會古通今記》二卷,及宋·日新、明·智旭、清·靈耀等人之註疏,共計約六十餘種。

《佛説盂蘭盆經》正文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衞國只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只、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當説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佛告目連:“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牀敷卧具、盡世甘美以着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洪厚。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脱,衣食自然;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愿;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脱一劫餓鬼之苦。

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為爾否?”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説,汝今復問。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福樂無極。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常奉持是法。”

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

文: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普願盡法界 沉溺諸有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