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來歷和風俗“踏青、鞦韆、蹴鞠”

寒食節是一個傳統文化習俗比較多的節日,因為在很久以前我們就知道寒食節,它其實是一個祭祀類的節日和大自然之間的關聯比較密切。也是生活裏面給我們帶來的傳統習俗比較明顯。

寒食節的來歷和風俗“踏青、鞦韆、蹴鞠”

 寒食節的來歷和風俗

因為寒食節這一天是不能夠開火的,所以人們這一天會準備很多冷的食物,相對應而言發展起來的點心類美食就特別的多。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節日起源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重耳返國繼位,即晉文公,唯忘介子推,想請介子推上朝領賞,介子推堅辭不來,晉文公便親自去請。介子推就揹着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着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寒食節祭祖

寒食節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千年的文化節日,在這個文化裏面,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它跟祭祀之類的活動非常相關。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