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餅的歷史變遷 月餅的歷史沿革

作為我國久負盛名的一種傳統糕點,月餅是中秋佳節最應景的食品。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在我國已流傳了千百年,民間也有“中秋節,月餅節”的説法,那麼今天的老黃曆就為你介紹,中秋月餅的歷史變遷,月餅的歷史沿革。

中秋月餅的歷史變遷 月餅的歷史沿革

月餅“始祖”:太師餅
  月餅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

月餅雛形稱“宮餅”、“小餅”、“月團”
  北宋時,月餅在宮廷內流行,稱作“宮餅”,但也流傳到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月餅”初記載在南宋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不過,它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在《水滸傳》、《金瓶梅》這些以宋代社會為背景的小説中,有關中秋賞月的宴筵上,還未能見到有關吃月餅的描述,説明當時還沒有出現真正的月餅。

明代才有詳細記載
  直到明代的《西湖瀏覽志餘》才有月餅的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也説:“八月十五是祭月,其祭果餅必圓……”也是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才在民間逐漸流傳。

清代流行家庭製作
  到了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關於月餅的記載也就多了。《燕京歲時記月餅》記述:“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盡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

月餅最初在家庭中製作。清代袁枚的《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現代出現“天價”月餅
  到了近代,特別是近幾年來,每年中秋節到來前夕,月餅便大量在市場上出售,且製作越來越精細。而且還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天價”月餅、“貴族”月餅,標價少則幾百元,多則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