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大眾美食:胡麻餅

北方人尤為愛麪食,他們的主食並不是大米而是用麪粉做的各種東西,比如饅頭、麪條、餅。而陝西的胡麻餅又是餅中一絕。許多文書中都有記載胡麻餅,人人稱讚。本期的小吃文化大全就為您介紹歷史悠久的大眾美食:胡麻餅。

歷史悠久的大眾美食:胡麻餅

胡麻餅又稱胡餅、芝麻燒餅,陝西地區民間小吃之一。以麪粉為主烙制而成,因上撒有芝麻,故而得名。是用特製粉、植物油、芝麻、天中草為主料製成的清素食品。早在東漢時期就有,到唐代發展成為大眾化的方便食品。

“胡食”自漢魏以來,即在中國風行,到唐代最盛。安史之亂時,玄宗西幸,走到咸陽集賢宮,沒有東西吃,只好用“胡餅”充飢。《通鑑》玄宗紀説:日向中,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胡三省注説:“胡餅今之蒸餅”。高似孔説:“胡餅言以胡麻着之也”。其特點為酥脆油香、鹹淡適中、營養豐富。其特點是色澤黃亮,皮酥內軟,芝麻油香。

製作:
  一、取麪粉350克,加入植物油、精鹽、花椒粉製成酥面。另150克麪粉加水和成皮面,揪成小劑子10個,逐個擀開成片,包入酥面(小包酥),然後折擀兩次,用手揉成圓形餅坯(有一種大包酥法:即將整個皮面擀成片,放入酥面,折擀好,再揪成小劑揉成餅坯)。在每個餅坯上刷一層蛋清,沾一層芝麻仁,入三扇鏊(或烤箱)中烘烤至兩面呈金黃色即成。

食補價值:其中的芝麻富含維生素E,有補血、潤腸等功效,可延緩衰老,潤五臟,強筋骨、益氣力等。

小提示:男女老少皆適宜。

商機案例:芝麻燒餅的芝麻香與餅香融為一體,一代又一代人,都曾是芝麻燒餅的“發燒友”。80年前——1927年,閬中的芝麻燒餅在成都青羊宮花會上榮獲銅牌獎章。20年前——1987年,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小吃》一書,收錄了具有代表性的閬中芝麻燒餅,並給予很高的評價:“色澤棕紅,造型美觀,酥脆香甜,存放20余天其質不變,攜帶方便,為旅行佳品。”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寄胡麻餅與楊萬州》一詩中,對胡麻餅的讚譽。唐代長安的胡麻餅是很馳名的,尤以輔興坊製作的最佳。


歷史悠久的大眾美食:胡麻餅 第2張

《續漢書》有“靈帝好胡餅,京師貴戚皆競食胡餅。”《太平御覽》有,“呂布率軍到達乘氏城下,李淑節作萬枚胡餅先持勞客。”《肅宗實錄》有,“楊回忠自入市,衣袖中盛胡餅。”《資治通鑑·玄宗紀》有:“至德元載,安史之亂,玄宗西幸,倉皇路途,至咸陽集賢宮,無可果腹,日向申上猶末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日本僧園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有“開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皆然。”《廷尉決事》還記載了唐朝張桂,由於專賣胡餅出名,後被封為三台令等等,不勝枚舉。

胡麻餅能夠在漢、唐文獻裏反覆出現,足證在當時已是一種常見食品。但胡餅到底始於何地何時,究竟是一種什麼食品,眾説紛壇。據《一切經音義》雲,”此油餅本是胡食,中國效之,微有改變,所以近代辦有此名。“又據《緗素雜記》雲,”有鬻(yu)胡餅者,不曉名之所謂,易其名曰爐餅;以為胡人所啗,古曰胡餅也。“這兩段記載,大意略同,一致認為來自西域,約在漢時傳入我國。這從沈既濟《任氏傳》”(長安昇平裏)門旁有胡人鬻餅之舍,方張燈熾爐“也得到佐證。

關於胡麻餅的形狀特徵,據《釋名·釋飲食》雲,“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着上也。”所謂“漫冱”,畢沅疏證稱”此(漫冱)當作兩。案鄭注《周禮·鼈人》雲:‘互物謂有甲,兩胡龜鼈之屬’,則兩胡乃外甲兩面周圍蒙合之狀。胡餅之形似之,古取名也。”所謂“胡麻””《夢溪筆談》雲,“胡麻直是今油麻(芝麻),漢使張賽始自大宛(西域)得油麻之種,古名胡麻。》“胡麻着上”即是將芝麻撒在餅面之上。至於“餅中並可着餡”之説,僅見於《隋唐史話》,史書和其它雜着末見提及。按唐代食品,凡有餡食品當時多有專名,如餛飩、肉丁饅頭等等均是。且此説語不肯定,看來《隋唐史話》所説的胡餅有餡,可能指的是別的胡食,或由胡餅演變的另一種食品。唐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時,曾攜帶有胡餅。那時乘船航海,到達日奪,所需時間很長,有餡的胡餅不耐久貯,鑑真所攜必為無餡胡餅。由此看來,古之胡餅當為今日之芝麻燒餅。

無論是胡餅始於胡人,傳入中國,還是“胡麻着上”的芝麻燒餅,或者什麼“有餡”的“胡食”,它出漢至唐遍及全國,充分説明漢唐之際中國與西域胡人關係之密切。芝麻燒餅直至今日仍為我國北方的一味主食,也是中外人民文化交流的廣個小小例證。

芝麻燒餅完全是用植物油烙制的,形狀多種多樣。西安“清雅齋”的老師傅,通過和麪、製劑、芝麻貼面、烙烤等工藝,可以製作出表皮金黃、外酥內韌的芝麻燒餅四十多種,既可單獨食用,又能配涮羊肉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