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歷史悠久的西安大興善寺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如今的中國對於佛教那都是虔誠的,幾千多年前開始佛教就出現在了這片土地上,那時起大大小小的寺院就開始興起,在佛教文化中大興善寺可是見證着時代變遷的的“老人了”它始建於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晉武帝司馬炎泰始至泰康年間是西安現存最悠久的佛教寺院之一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現存歷史悠久的西安大興善寺

史料記載
  大興善寺,盡一坊之地。初曰遵善寺,隋文承周武之後,大崇釋氏,已收人望。移都先置此寺,以其本封名焉。神龍中,韋庶人追賜父貞為酆王,改此寺為酆國寺,景雲元年,復舊。
  《酉陽雜俎》月:“寺取大興城兩字、坊名一字為名。不空三藏塔前多老鬆,歲旱時,官伐其枝為龍骨以祈雨。蓋以三藏役龍,意其枝必有靈也。東廊素和尚院,庭有柏四株。元和中,卿相多遊此院。柏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招國鄭相惡其汗,謂素曰:‘笛子為伐此樹,各植一鬆也。’及暮,素戲祝曰:‘我種汝三十餘年,汝以汗為人所惡,來歲若復有汗,我必薪之。’自是無汗。

素公不出院,轉《法華經》三萬七千部,夜常有貉子聽經,齋時鳥鵲取掌中食。天王閣,長慶中造。本在春明門內,與南內連牆。其形高大,為天下之最。太和二年,敕移就此寺。拆時腹中得布五百端,漆數十筒。”寺殿崇廣,為京城之最。號曰太興佛殿,制度與太廟同。總章二年,火焚之,更營建,又廣前居二十畝之地

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582),詔建大興城。隋文帝在北周時原為大興郡公,因以“大興”命名。敕令遷寺於新都,命為國寺。《長安志》載:寺建成後,其正殿崇廣為京城之最,制度與太廟同。第一任住持為文帝的布衣之交靈藏。靈藏兼領昭玄都,後昭玄大統僧猛、繼任昭玄統曇延及其隨員等均住本寺。

開皇七年(587),召慧遠、慧藏、僧休、寶鎮、洪遵、曇遷入京為“六大德”,並有僧眾300餘人入寺供養,令其為國行道。寺又創設譯場,隋開皇時先後有那連提黎耶舍、闍那崛多、達摩笈多、彥琮等譯經於此。唐時寺在長安城內靖善坊。
  貞觀三年(629),太宗令以波頗主寺內譯場。開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密教僧人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在此寺中譯密籍500餘部。其時寺為長安三大譯場之一。日僧多有來此寺中住學者,圓仁、圓珍等人即於本寺受傳密教。
  天寶十五載(756),着名密教高僧不空住持本寺。不空為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帝師,又曾與寺內行息災咒法,設灌頂道場與戒壇。此後本寺與青龍寺並稱為密教之中心道場。一行和尚也住寺中研習天文數學並密法。

唐武宗(841~846年在位)會昌滅佛時,寺院損毀,至五代時,世幾不聞寺名。
  順治五年(1648),川陝總督平安納又率文武官僚施資大修,歷十餘年始竣工。
  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修復工程最多,先後重修了方丈、殿堂、鍾、鼓樓和山門等。
  清同治(1861—1875)年間,寺院建築再次被毀,僅存鍾、鼓樓和前門。
  1945年,太虛法師等於寺內創設世界佛學苑巴利學院。
  1955年,政府撥款全面大修。有殿堂五進,配以廊廡僧寮,規模為西安今存眾剎之首。寺內有唐建中元年(780)所立之不空三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