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寶雞的古老民間藝術

鳳翔泥塑作為一個古老而傳統的漢族民間手工藝,登上中國生肖郵票,應該説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然而這輝煌就像流星一樣,從六營村的天空迅速滑落,快得讓人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所以,我們應該要更加了解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別等這項手工藝失傳了,再來後悔。本期的寶雞文化,就來了解古老而傳統的漢族民間手工藝。

泥塑——寶雞的古老民間藝術

鳳翔彩繪泥塑是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的一種漢族民間藝術,當地人俗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脱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中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鳳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畫、剪紙和刺繡中的紋飾,造型誇張,色彩鮮豔,深受人們喜愛。過去逢年過節或趕廟會,當地人以泥塑為禮品,加孩子滿月,長輩要送坐虎。陝西鳳翔彩繪泥塑以創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經精拋、彩繪、勾線、裝色、上光等數十道工序精製而成。其形態逼真、粗獷誇張、簡練概括、色彩大紅大綠或素描。其種類主要是座虎、掛虎、五毒、卧牛、十二屬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鸚鵡等玩具類,八仙、三國、西遊記等神話民俗類。

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佈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據説,明朝的時候,朱元璋軍隊一部中的第六營兵士屯紮於此,這個村便命名為“六營”。這些來自江西的兵士有製陶手藝,閒暇無事,就和土為泥,捏製各種形態的泥活兒當做玩具,並且彩繪示人。後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製作手藝,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闆闆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繪,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

六營村的脱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鳳翔彩繪泥塑有三大類型,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主要為漢族民間傳説及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鳳翔泥塑共有17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掛臉,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獅;製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膠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練、誇張,裝飾華美富繁,色彩豔麗喜慶,形態稚拙可愛,在全國眾多的民間泥塑中獨樹一幟。

鳳翔泥塑的工藝程序為制模、紙筋、入泥、脱胎、掛粉、勾線、彩繪和塗漆。鳳翔泥塑製作方法簡使易行,造型生動,色彩別具一格。其用色不多,以大紅大綠和黃色為主,以黑墨勾線和簡練筆法塗染,對比強烈,使人愛不釋手。

在數百年的歷程當中,泥塑作品不斷的繼承和發展着,眾多優秀的傳統泥塑作品都得以不斷傳承,尤為典型的是虎的形象。

掛虎

掛虎屬其掛片類,虎頭暴額突睛,傳統的製作色彩強烈鮮豔,雙眉為兩條相對的魚(起源於6000多年以前的仰韶文明的彩陶紋飾),鼻子為人祖,有趣的是鼻子中插着三根火紅的辣椒,據泥塑藝人解説,民間話説婦女的潑辣,借之渲染虎的厲害。這種醇醇的民風,就自然的融入到其中。虎頭的“王”字為牡丹所替代,象徵富貴。虎面的其他紋飾多為五穀、花草、蔬果的結合,反映了自然界生生不息、開花結果的永恆規律。虎面上還繪有寶葫蘆,《詩經》中有云“瓜瓞綿綿”,其象徵子孫昌盛。

坐虎

坐虎前腿立後腿坐,形態極度概括,但不失虎的神韻。面部緊湊,耳朵誇大,顯其威嚴。軀體飾以蓮花、牡丹等紋飾,濃豔大方,很富有觀賞性。

然而令人驚異的是,當初鳳翔六營村的泥塑藝人從未見過虎的模樣,他們卻憑藉自己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了民間百姓心目中大美無邊的理想老虎的形象。這所有虎的造型都與虎的原形有着很大差距,但無一不具虎的神韻和氣勢。

這種理想化創作是與當地的風俗相互影響着的。我們當地風俗,遇到小孩滿月、百天、週歲,親友們通常以坐虎相贈,置於炕頭上,以表達他們對小孩長命、富貴的祝福。虎,就成了這種質樸情感的寄託。同時,受封建思想的影響,民間習俗前門帖門神,後門懸掛虎。虎,這時成為正義的化身,用以驅魔辟邪。

其十二生肖泥塑極具特色,農曆馬年,發行的生肖郵票是以鳳翔泥塑馬為圖創作的。被選中泥塑馬的創作者胡新民為胡深侄子,他在祖傳泥塑手藝的薰陶、染指及自己的刻苦鑽研、大膽創作下,在八二年三月創作完成。作為秦漢文化重地的民間藝術品,馬的前圖案為秦漢時期的雙獾紋,表示青梅竹馬;五個墨點表示五子奪魁;馬鞍上的圖案為青銅器上常有的角形陰陽紋,表示生息養生;馬尾上的十二道紋絡,代表天干地支,表示生死輪迴永不停息;馬後還有七點,代表北斗七星,表示老馬識途、吉(七)星高照。

鳳翔泥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及較高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深為有關專家所矚目。

但在商業環境的影響下,鳳翔泥塑藝人往往以銷定產,一味迎合市場需要,這使得許多傳統產品近於滅絕,也使得鳳翔泥塑技藝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不斷髮生變異。20世紀60年代前,六營村及周邊村有三百多户農家生產泥塑,現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興、韓鎖存、杜銀等藝人利用農閒時從事泥塑創作與生產。

如今鳳翔泥塑已遠銷海外,如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等,同時每年有着大量的到訪者,參觀、購買,村年人流量可達十萬人,六營村也被評為陝西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泥塑是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陝西省鳳翔縣的胡深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