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山東飲食習慣與習俗

山東在我國的北邊,和南方的小城市不同,山東人繼承了北方人特有的威武雄壯。當然,這裏不僅是孔子的故鄉,更有美味的北方特有的北方食物,更是讓你垂涎欲滴。想要深入山東的飲食習慣與習俗嗎?就跟着小編一起看看山東文化吧!

飲食文化:山東飲食習慣與習俗

山東飲食風俗,整體説來屬於北方類型,地近京津,受京津影響和影響京津都較深刻。沿海和海島漁區、山區、平原、湖區、城市、古鎮又因自然環境不同,生產情況不同,傳統文化不同,個個呈現出自己的飲食習慣,從而使山東飲食風俗深深地烙上了地域的印痕。

山東食俗有其鮮明的個性,其獨具特色的飲食方式和烹調技藝,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菜餚風味被譽為中國四大風味菜系之一。山東日常飲食、節時習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

山東古稱齊魯,是中華民族羣構時期的策源地之一,史前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及齊家文化的沉積,夏、商、週三代的興盛與文化的縱橫積澱,使得北方飲食文化中的齊魯飲食文化區獲得了顯著發展,並因此成為眾多區域文化區中影響最大的文化區。這裏不僅有陸地所有的五穀蔬果、水陸雜陳,也有內陸極其匱乏的魚鹽及山珍海味。

豐富的原料物產、發達的鐵器冶煉技術和城市商業及歷史文化優勢,更兼及通達輻輳的交通往來,使得以齊魯文化為重心的黃河下游廣大地區成為重要的民族文化和飲食文化的發達地區。以至“鄒魯之風”成為中國各區域民俗的參照物。

山東又是孔孟之鄉,儒學的發源地,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幾乎支配了整個封建社會,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深。孔夫子的中庸之道,賦予了山東飲食“和”的最高境界。與天和、與地和、與人和,天、地、人、食合一。其飲食本身也達到了敦厚平和,大味必淡的至味境界。

具體説,山東的文化背景又分三個特色較為突出的區域。古運河文化飲食區、齊魯文化飲食區和海洋文化飲食區。

古運河文化飲食區,主要是指山東古運河兩岸城鄉的飲食文化。這個區域穿魯西而過,橫跨了魯西北、魯西南、魯南等地區。北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一北京;南到蘇杭二州,自北向南,把燕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如珍珠一般,全部穿在運河這條文化絲帶上了。加上黃河東西的流淌,使得運河與之交匯中又溶進了秦晉文化的精靈。

這樣,燕越文化的粗豪與守信、齊魯文化的持重與豁達、荊楚文化的機巧和商才、吳越文化的靈活與敢為,還有秦晉文化的温厚善理財等,都彙集溶鑄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一一運河文化。具體飲食來説,運河區域諸城鄉的廣大居民幾乎有着共同的節日飲食習俗,且各地的固有的飲食習俗個例,也因運河的南北流動而廣泛交融了。舊時,江南的揚州人、江北的濟寧居民煮茶皆取運河之水,天津居民飲食亦“皆汲於運河水”。

可能你也喜歡:
  源遠流長的山東體育文化
  源遠流長的湖北楚文化
  探索山東羅子戲文化的由來
  山東漢族戲種之一東路梆子文化

飲食文化:山東飲食習慣與習俗 第2張

揚州富商宴席上“餌燕窩、進蔘湯”,山東德州人照樣把“燕翅席”作為高檔享受,曲阜的孔府宴中招待貴賓宴席為“魚翅四大件”、“海蔘三大件”,故海蔘、魚翅、燕窩、魷魚、火腿等貴重食品原料充斥於運河的城鎮碼頭,如:濟寧、台兒莊、陽谷張秋、臨清、德州、東昌府(聊城)皆有許多海味行。此外,像通州的雪酒、泰州的枯酒、高郵的木瓜酒、金華地區的金華酒、寶應的喬家白酒及以紹興老酒等,都能在山東運河碼頭上見到。

隨着南北風俗和商業文化的趨同,甚至在行業語言中,也流行着南北各地商人共同熟悉的江湖式的切口,舉凡稱謂、建築、起居、飲食、傢俱、服飾、姓氏以致天文地理等方面,都廣泛地使用暗語或特定的手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日漸趨同,表現在運河地區,就形成了相當繁盛的廟會和古會。這些商業文化活動,每年都吸引着來自四面八方、遠至上千裏外的數以千萬計的商旅和遊客。

運河碼頭重鎮的商人會館,帶去了五彩繽紛的商都區域文化。不但如此,運河上的商業繁榮,還影響和營造着新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經濟環境和人文社會資源環境,創造出一條以有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為主要特徵的商業文化風景線。

齊魯文化飲食區,在這裏指的是一狹義上概念。就是濟南、泰安、淄博以及魯北、魯南等地區的飲食風俗。從大的方面講,山東地區都可稱之為齊魯文化飲食區,但濰坊以東的半島地有着明顯的海洋飲食文化特徵,故從泛齊魯飲食文化中分出一到;魯西及魯西北、魯西南(包括魯南部分地區)有運河通過,其地方飲食受運河的食風影響頗甚,前面已經論述,故也將其劃分為一支。那麼剩餘的部分就成為狹義上的齊魯文化飲食區了。

其實,從歷史上來看,齊和魯又有不同。魯地原本是周初周公之封域,周公因留京城輔佐成王,故以周公子伯禽為魯侯。周公因輔佐成王有功,故周王將《周禮》分一部與魯國,有學者認為三代文化集中周,周禮盡在魯,魯地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地區,成為傳統文化亞化的典型。另外,周公與春秋時代生於魯的孔子,都是後代儒家奉若神明的聖人。因“其民有聖人的教化,故孔子日:‘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言近正也”。魯文化的守正守固,講究正統、正宗的思想,也使得其地區的飲食講“正味”而擯棄“偏味”、“雜味”。形成了做菜講“正”,吃菜重“和”的飲食風格。

可能你也喜歡:
  全面解析:關於湖南方言文化
  歷史悠久的湖南篆刻文化
  山東戲曲文化的瑰寶:兩夾弦文化
  陝西民間的藝術瑰寶“華陰老腔”

飲食文化:山東飲食習慣與習俗 第3張

齊地“負海舄鹵”,周初姜太公封於齊後,因地制宜,“勸以女工之業,通魚鹽之利”,並形成“人物輻湊”的局面。就狹義的齊魯之“齊”來説,主要是指淄博地區。齊重手工業,故手工業的發達也就造成了生活消費的提高與講究。於是齊地“故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故至今其士多好經術,矜功名,舒緩闊達而足智。”從而達到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自覺水平。尤其城市生活更是豐富多彩,國都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不但生前奢侈,死後也要繼續享受,單看齊景公殉葬的六百匹馬就夠令人吃驚的了。但管子卻認為這種消費觀念有它的合理性:“巨暗痤,所以使貧民也;美隴墓,所以文明也;巨棺槨,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見《管子·侈靡》,齊的奢侈和開放的思想,使其飲食形成了注重內容,講究味道的獨特風格。

齊魯之風漸漸融和,形成了齊魯飲食的重味、講和、守正的傳統風格。

作為山東的第三區域飲食文化,即海洋飲食文化,主要是指山東半島地區的飲食文化。本區域從歷史上説,當屬齊文化的故地,重“魚鹽之利”,就是指的本地區。海洋給予人的恩惠,在這個區域表現得尤為突出。魚鹽之利之下的飲食特徵為:重漁、重海味、重自然的鮮味,甚至吃地瓜也用海蜇來佐食,膠東人逐漸形成了具有海洋飲食特點的膠東飲食風俗。

山東飲食風俗,整體説來屬於北方類型,地近京津,受京津影響和影響京津都較深刻。沿海和海島漁區、山區、平原、湖區、城市、古鎮又因自然環境不同,生產情況不同,傳統文化不同,個個呈現出自己的飲食習慣,從而使山東飲食風俗深深地烙上了地域的印痕。

山東食俗有其鮮明的個性,其獨具特色的飲食方式和烹調技藝,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菜餚風味被譽為中國四大風味菜系之一。山東日常飲食、節時習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

可能你也喜歡:
  惟妙惟肖的山東棗梆文化
  山東曲藝文化的奇葩“萊蕪梆子”
  獨具河南特色的豫劇文化
  你所不知的山東齊魯文化